今日谜题:什么船从来没下过水?
答案会在【文末】公布哦
作者|席席老师
来源|习伴(ID:xiban2020)
近日,一段女孩厕所内遭多名女生围堵霸凌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视频中,该女孩被围堵在厕所,多次遭掌掴甚至拍视频围观,其中一名施暴者叫嚣着:
“别怕,出事我扛着”
打耳光的过程中,有女孩帮忙计数,另有一名女孩站在旁边拍摄。
令人气愤的是,一名个头较高的女孩前后多次向被欺凌女孩搧耳光,最后她还问其他女孩当天日期。
当得知是8月4日时,一位围观女孩说了一句“四八三十二”,其使劲连扇了32个耳光。
不到两分钟的视频,看得让人太气愤也太心疼了。
既心疼这个被欺凌年仅14岁的女孩,也为教育出这些施暴者的家庭和学校感到痛心。
经过警方调查,歙县公安发布通报称,双方因矛盾纠纷,继而引发的约架行为。
最终的处罚决定是:
对1人处以行政拘留十四日的处罚;
对王某某等3人分别处以九日至六日不等的行政拘留处罚,因该3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2人因不满14周岁,依法不予处罚,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其他4人因情节轻微依法不予处罚。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现象得到网络的曝光,越来越多的施暴者在舆论和法律的压力下纷纷道歉甚至伏法。
但是,欺凌事件还是在不断的发生,这不是第一起,也不是最后一起。
校园欺凌有多恐怖
有些人总觉得,小孩子能有多坏,能干出什么出格的事。
席席老师想说,还真别小看成年人,一旦作起恶来,暴力、恶毒程度其实并不亚于成年人。
谩骂、搧巴掌、踢打、强迫下跪、往头上扣垃圾桶、脱女生衣服、羞辱、拿烟头烫......
永远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恶,因为他们对作恶毫无自控能力。
今年4月,广州一名小学生的身上,被同学用铅笔硬生生的戳伤了20多处,孩子的后背、肩膀、眼睑...
施暴的孩子是他的同班同学,才上小学一年级。
同样也是今年4月,一段“15岁女孩被围殴”的视频在网上流传。
视频显示,女孩在短短233秒时间内,被人踢了15脚,打了96个耳光,而且很多下还是拿着拖鞋往上扇的,下手之狠让人不忍心看。
去年10月,陕西兴平市职教中心的6名未成年恶魔,向初二学生袁某索要钱财,遭到拒绝后,反复对袁某进行了殴打,侮辱,随后将其拖入宾馆再次进行殴打,最后袁某被活活打死。
延安一名初中男孩,因从小患小儿麻痹被几位同学欺负,逼喝尿、舔舐大便。
就连女星马思纯也曾在节目中爆料,自己遭遇过校园欺凌。
她坦言:
因为胖,每次跑步都要遭挤兑。
自己的信件,被恶意拦截,并被同学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朗读出来。
喝剩的可乐里,被人恶作剧地添加了各种:抹布水、粉笔灰、扫把水......
直到现在,马思纯还是走不出当年的阴影,被爆有严重的焦虑症,一度要
靠药物维持......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以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方式,在肉体和精神上,同时摧残着我们的孩子,让很多孩子的青春变成一场噩梦。
再不重视,我们不能保证,下一个被欺负的孩子,会不会是我们的孩子。
漠视就是对校园欺凌的纵容
校园欺凌对于当事人的伤害可谓是一辈子无法泯灭的伤痛,而他人的漠视和置身事外更是雪上加霜和对暴行的纵容。
在此前媒体曝光的诸多案例中,一些学校基于自身的利益和声誉考量,常常会采取“淡化”、“降级”处理的方式。
2019年11月11日,许昌禹州的李女士发现自己7岁的女儿的眼睛里不时地冒出一些小纸片,一个多月里竟取出至少有几十片。
在母亲的追问下,孩子哭着说出原因,这些纸片是她被男同学按住往眼睛里强塞进去的。
纸片导致孩子的视力急剧下降,日后还可能有其他的后遗症。
然而更令人愤怒的是,在事情曝光后,校领导的回应。
禹州市磨街乡大涧学校校长在回应此事时说:
“七八岁的小孩,他们也没有啥恶意,就是说小孩们在一块就是玩了。”
作为学校的校长,没有站在事件本身的角度给出正面的回应,而是站在“施暴”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进行开脱。
施暴者、漠视者、为暴行开脱的人,还有疏于保护的家长都是造成悲剧的“刽子手”
校园欺凌”不仅仅单纯存在于“欺凌”与“被欺凌”的两者关系之中,周遭人的冷漠无视与教育体系中的视而不治也是一把刺骨寒心的匕首,同样也是变相的施暴者。
面对欺凌事件,我们可以做什么?
欺凌发生以后,在处理欺凌事件时,有两大原则是应该注意的。
原则一,绝不以暴制暴。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最不好也是最无效的。
部分家长常会有个误区,即每每孩子受到欺负时就让他们通过学习防身技能如拳击等等,来提高反击能力及身体素质。
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不尽人意。
因为,即使反击成功也不过是缓解一时,欺凌者通常会恼羞成怒而找来更多人帮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以暴制暴从根本上杜绝不了被欺凌的源头,反而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武力和反击并不意味着强大,只是饮鸩止渴。
而终结欺凌最好的方式其实是从自身和心理层面入手,建立自信。
同时教会孩子坚定地申斥自己立场,这是一种友好但坚定的有效方法。
原则二,绝不以爱之名孤立孩子。
采取转学或者家长接送的密集保护法应对欺凌事件,并没有解决到问题的根源。
如若事件尚处于可控范围时,应让孩子自行面对,不应过度保护。
家长倘若总因为一件小事而给予保护,则孩子永远无法培养起应对难事的态度。
家长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孩子若没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被欺凌的阴影会伴随终生,甚至在长大后还会重复遭受不公平的对待。
更重要的是对欺凌的预防。
家庭层面:
家长应明确认识到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沉影响,在家庭里拒绝一切以暴力为解决方式的行为模式,为孩子树立榜样。
其次,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经常同孩子沟通交流,清晰明确地告诉孩子欺凌的概念,教会孩子恰当对待欺凌的方法。
遇见欺凌行为时告诉值得信任的成人以寻求帮助,并坚定地制止对方而不是一昧地忍受。
家长还可以每天花一些时间与孩子聊天,与孩子交流更多关于欺凌的想法,没有正确的答案,但是可以鼓励孩子诚实回答,让孩子明白遇到问题可以和父母商量。
学校层面:
学校应充分了解该校中存在的校园欺凌行为,学习如何正确处理该事件。
在此基础上制定干预计划,增强对欺凌行为多发场所的监管,鼓励受害者和旁观者积极地揭露欺凌行为,做到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态势。
同时也要完善校园欺凌的心理介入机制,采用诸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咨询师座谈等方式帮助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
希望法律抬高未成年人作恶的成本
在很多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有一个让人意难平的事,那就是某些施暴的未成年人因年龄小而免遭惩罚。
实际上,我觉得今天的孩子普遍早熟,很多小学生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念了。
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也就是说,他们有能力判断是非对错。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将来成年人犯法追究其责任的年龄限制再降低一些呢?
或者是,家长要承担怎样的责任。
席席老师认为,抬高作恶的成本是有必要的。
在今年6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就首次对学生欺凌进行了定义。
将暴力、语言攻击、互联网辱骂贬低等,均纳入为欺凌范围。
把欺凌纳入法律层面,在登级上更加具有有法可依,在实施上更加具有规范性。
学生欺凌行为写进法律后,这个行为就不再只是被学校处分或者社会谴责而已。
增加法律责任,才能使未成年人保护法具有威慑力。
以往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理结果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对于欺凌者的处罚力度严重不够。
大多是记过、开除之类的学校处分,欺凌者换个学校,和没事人一样。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后,学生欺凌行为就是犯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个责任会进入欺凌者的个人档案,跟随TA一生,给今后的人生带来严重影响。
新法的发布在改善“校园欺凌”这一现象上有积极态度,但减少“校园欺凌”不是一纸方案就能彻底消除的,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校园欺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的多,也隐蔽的多。
然而一件坏事,就算再微小,再普遍,它也还是坏事。
校园欺凌不能只是一时的新闻热点,它应该受到社会的正视,我们要勇敢面对,不要再把它当成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
我们要一直意识到欺凌的存在,持续的关注它,谈论它,抵抗它。
希望社会、学校、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以此杜绝此类欺凌事件发生。
点个【在看】并【分享】,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来源:本文系习伴(ID:xiban2020)原创。育儿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自我修行。培养自觉、自信、快乐、有爱心的孩子。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习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微信号:kehoubang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