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精心呵护、疯狂砸钱培养出来的孩子,正在变成巨婴

帝国时代4下载 https://www.aoe520.com/aoe4xz/

巨婴,指虽然已经成年,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极不成熟的人。这一词汇在2018年被公众所熟知,随后成为了当年的流行。随着95、00后逐渐成人,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中,总会出现:玻璃心、情绪化、叛逆、自我等关键词。我们的孩子,正在走下坡路吗?

上个月,一位留学西班牙的姑娘因生活费不够而辱骂父亲,并将聊天记录挂在了网上,公开谩骂。用词之恶毒,下嘴之狠毒,震惊全网。

更有网友爆料她不仅骂父亲,也骂母亲,说母亲是160斤的疯母猪,还曾拉微信群让别人骂她爹。

2020年10月12日,在武汉金银潭地铁站,一对母女拿着行李和背包站在大厅,因为下错了站,十几岁的小姑娘抬脚对母亲一阵猛踹,劝都劝不住。

视频中,女孩毫无犹豫地连踹母亲6脚,没有丝毫迟钝,看的评论区的网友们恨不得自己上前教她做人。然而,视频中的母亲却没有任何责备,事后反而上前安慰女儿,说“没事,别生气。”

这对前往机场的母女,虽然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但行李全是母亲在拿,女儿一身轻松。

2020年,未成年的非理智追星、无底线互撕、无差别攻击,互联网饭圈文化严重到国家直接下场喊停。

肩不能抗,手不能提,对父母毫无体谅,见谁不爽就破口大骂,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在激进、狂热的背后,他们同时又很脆弱: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也就是说,每四个青少年里,就有一个人身患抑郁。

高中是青少年抑郁爆发的集中期,但儿童抑郁的比例依然接近10%。

各年龄段的抑郁检出率和得分发展趋势

比起从泥里摸爬滚打,4岁当家,8岁就能出门打工的上一代来说,我们的95、00后,越来越不“皮实”了。这个现象不是幻觉,而是现实。

通过观察95后互联网时代的娃在大学的种种过激行为,豆瓣打分8.1的《娇惯的心灵》一书,对「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的95后,进行了深度的调查和剖析。

两位作者一位是宾大社会心理学博士乔纳森·海特,一位是毕业于斯坦福法学院的格雷格·卢金诺夫。他们从大学生的心理着手,继而探究千禧一代生长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英文原名叫做TheCoddlingoftheAmericanMind,而在中文翻译中,并没有体现美国二字,旨意娇惯的孩子,遍布全球。

01.

名校学生公然抗议、打砸抢

还要求改课本?

2017年2月1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暴力抗议事件轰动全球。

在特朗普就职总统的10天后,伯克利共和党学生组织邀请了一位极具争议的演讲者,MiloYiannopoulos来校演讲。

Milo是美国一个反对多元文化运动媒体BreibartNews的高级编辑,同时也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以公开发表对有色人种、同性恋等各类人的仇恨言论、极端言论著称。他的到来,显然是充满争议的。

有100多名教授的联名抗议他的校园演讲,但校方出于对言论自由的尊重,没有出手叫停此次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伯克利大学是大学言论自由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1964年。其学生马里奥·萨维奥因看到了“非暴力策略”的力量,从而开始在校内宣传非暴力和言论自由的工作。

然而,仅短短50年,伯克利的学生就将非暴力、言论自由通通扔到了脑后。

演讲当晚,1500名抗议者将报考厅堵了个水泄不通。当夜幕降临,150多个蒙面抗议者开始使用暴力:把烟花射入教学楼、用武力攻击前来维持秩序的警察、投掷燃烧瓶、打碎教学楼玻璃,还对周边设施肆意毁坏。

虽然事后澄清150名暴徒是社会激进分子,而非伯克利在校生,但毋庸置疑的是,当晚无数学生都动手了。

事件发生没几天,校内的《日报加州》还发布了一个头版专栏,说“特朗普所带领的右翼正在全国招揽势力”,反对者应当积极“战斗到底”。并且呼吁中立群众“抓紧站队”,并声明“你不站队我方,就是敌方的守护者。”

肯定暴力,呼吁站队,将所有人拉到二元对立的位置,为了制造矛盾而制造矛盾。这显然不是理智的呼声,而是情绪的绑架。

多么具有讽刺性啊,一个以维护言论自由而为豪的大学,却因打压不同声音而发生暴动。

然而这并不是少数事件、或者伯克利独有事件。自2000以来,因学生抗议而取消的大学演讲数量逐年增加,而多数来源于左翼派:

除了抗议,哥大的学生在2015年还倒逼过大学修改课本。

一直以来,哥大所有本科生都有一门必修的“西方文学与哲学经典”通识课,教材会涉及奥维德、荷马、但丁、奥古斯丁、蒙田、伍尔夫等人的作品,通过探讨“有关人类经验的那些最困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结果15年的时候,四名哥大本科生联名写了一篇文章,说这节课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多“排斥和压迫为主题的历史叙事,在阅读和讨论的时候,情绪会收到极大的挑战”。因此,教授应该在课前先做一个提醒和通知,并且为受到冒犯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翻译一下,就是“这些西方经典内容太黑暗啦,我们看着心里难受,教授我们快聊点开心的吧。”

都是成年人了,还在藤校读书,竟然连“一点委屈”都受不得?看不惯的东西就要赶尽杀绝,自己不看,就也不要别人看?

对相反理念的不接纳,对多元价值的不包容……这在国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2019年3月份,著名老一代演员潘长江在综艺上没认出当红idol蔡徐坤,结果在微博被铺天盖地的围攻:

“潘老师你是不是眼睛有问题,蔡徐坤都不认识?”

“您作为老一辈艺人还这么无视蔡徐坤?不支持一下晚辈吗?”

“老一代艺术家耍起流氓来还真的一般人都比不上。”

当事人哪见过这个架势,连忙出来声明“姓蔡的我只认识蔡明!”

在某些人眼里,不认识、不了解,就代表不认可、不支持,是天大的罪刑。这,合理吗?

2020年9月份,普法人罗翔因在全国新冠疫情表彰大会当日发了以下内容,被网友臆想可能在映射钟南山院士,被骂道退网。现在去看他的微博,空空如也。

按理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不应该如此不理智,但如今很多大学生却会陷入一些认知错误当中,如:小题大做、二元对立、以己度人、乱贴标签等。

尽管在调查过程中,作者本来是从大学生群体入手的。但最后他发现,这些问题,早在上大学前,就已经扎根在了学生们的脑海中。

02.

脆弱了,不是孩子们的错

每过十年,我们就会在网上看到类似这样标题的文章《XX后,垮掉的一代》,《为什么XX后不如XX后?》,无论是80后、90后、00后,还是未来的10后,一定会被上一代评头论足。

但“垮掉”,也并不完全是他们的错。当批判以接力式进行,我们可以通过时代的改变和环境的不同,看到社会对下一代的影响。

至少对95和00后来说,影响他们有三大因素:互联网、父母、学校。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千禧一代,生活环境和方式与父辈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别。

比起与小伙伴面对面玩耍,他们更擅长网上冲浪,并且能够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找到兴趣相仿的组织。

现在的青少年在数字世界里不断分享自己的生活、翻阅他人的生活——人与人距离比以往都要近,但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研究表明,数字媒体的使用和心理健康的问题呈正相关关系:上网时间越长,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越大。

根据美国全国药物使用和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过12-18岁的青少年,在此前一年中,至少出现过一次严重抑郁症状的百分比,逐年增加。而15-19岁的自杀率也微有上升。

在这两组数据中,值得注意的是,女孩子的抑郁概率高,男孩子的自杀率高。

这是因为,女孩子在上网的时候,很容易被小集体社交、外貌焦虑等社会问题所影响。天生感性的姑娘们就更容易被他人所影响,尝试自杀的次数也会更多。

而男孩子的冲突更多发生在肢体上,如打架斗殴等,他们会通过身体上的行动将不爽发泄出去。但这也就导致,如果有了自杀的念头,他们通常会选择更决绝的方式,难以挽回。

长期沉浸在社交媒体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过度保护的父母,则将现实世界与子女安全地“隔开了一段距离”。

毕竟现在大多数青少年还是独生子女,父母也从“大锅饭”式养孩子,变成了精心照料。

对于「直升机父母」这个称号,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说互联网减少了孩子的户外玩耍时间,「不能受一点点伤害」,则是当代育娃父母的主动选择。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社会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从1987年到1997年,13岁以下儿童每天玩耍的时间减少了17%,但这个数字在97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定变得更高了。

在2004年一项面对母亲的大规模调查中,85%的母亲都认为她们的孩子在户外玩耍的频率和她们当年根本没法比,至于原因嘛,82%的目前选择了“安全考虑”。

而这种出于“安全”的过度保护,同时也涉及精神世界。

近几年,我们看到家长投诉动画片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先是儿童动画片“网红”小猪佩奇,后有很多“90后童年”之称的《迪迦奥特曼》(全网下架)。

说动画片太暴力不易儿童观看也就算了,就连经典作品《伊索寓言》都被投诉“内容太黑暗”。

在保护欲过度的家长眼里看来,只有在一个无菌的环境里,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殊不知,不接触真实,就不会有抵抗力。

当他们终将迈进真实世界,又该如何适应呢?

在一代更比一代巨婴的路上,“大学”这个机构,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为学生正式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环,眼下的大学,尤其是美国的大学,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商业化的公司,而非教育机构。

首先,美国大学的学费可一点都不便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颇有花钱买服务的意思:我花了这么多钱到你家来上学,你为什么不能迁就我的舒适,做出改变?

我看不爽的教授,麻烦你解雇他,我不喜欢的演讲嘉宾,在校内大规模抗议也要抵制它。

遗憾的是,类似的场景也在中国上演。“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因对老师、学校有种种不满,许多家长都当上了巨婴,动不动就是长篇控诉,投诉老师和学校。

殊不知,这样“巨婴”化、动辄把全部责任归咎外部学校和老师的家长,又将教出怎样巨婴的孩子?在重重包围中心的孩子,又能否锻炼出应对真实世界的能力?

03.

反脆弱,我们能怎么办?

如今,美国有很大一部分儿童都对花生过敏,所有含有花生和坚果的零食都会在包装上醒目的标记「本产品可能含花生」。作为一个中国人,这听起来非常匪夷所思,花生怎么还能过敏?

其实,在90年代,8岁以下对花生过敏的儿童仅有0.4%,而20年后这个比例却翻了三倍,每100个孩子里就会有1个孩子花生过敏。

从科学进步的角度来说,过敏率应该下降才对,为什么不降反增?尽管随着检测手段的提升,花生过敏的检出率的确有可能上升。

但我们不禁想,这其中是否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许多父母因为担心孩子花生过敏,干脆从一开始就不让孩子接触花生,最后导致孩子一旦面对大量的花生,过敏的反应也开始加重呢?

就像我们接种疫苗。本质就是多次、少量暴露在病毒中,提前产生抗体,这样在真正的病毒来临时,才会拥有与病毒共处的能力。

耐受的建立,不仅是一种生物学常识;也可以是一种教育理念。

在《娇惯的心灵》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反脆弱”这个概念,则“人需要刺激和挑战,才能学习、适应和成长”。唯有在不断的被暴露在不舒适区,才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

我们打小挂在嘴边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虽然不一定正确,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儿童对不同细菌群的接触,增强了免疫力。

因此,身为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放手: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

让孩子经历小风险,从小磕绊中汲取经验。

限制儿童和青少年上网的时间,也是当务之急:

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

关注孩子在网上做了什么,使用了哪些APP;

适时与孩子沟通他们对社交媒体的看法。

面对抑郁,作者提出了CBT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焦虑和负面的情感,往往是一种自我求证的恶性循环,一个不理性的负面想法会导致压迫性的负面想情绪,情绪再不断循环。

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正向引导情感,正确识别认知误区,将思维从情绪的裹挟中剥离出来。

具体实践方法如下:

当感到焦虑、抑郁或其他痛苦时,写下你的即刻感受

清晰地描写到底发生了什么令你如此难受

对照扭曲思维列表,检查你的思维是否一种认知扭曲

17种扭曲思维:

以己度人、宿命论调、小题大做、乱贴标签、无视正面、负面过滤、过度概况、二元对立、想当然、苛责自身、责怪他人、不当比较、追悔不已、杞人之忧、情感推理、无力证反、妄下评判

入群讨论:

你如何看待身边的00后?

在你眼中,他们是更脆弱还是更坚强的一代?

填写下方社群问卷,入群一同探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