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网络上发表评论了?

院中有一兔,教众人观其目而度其意,凡有所言,非兔之本意,皆为自身之心境也。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认知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不相同。

但是,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认知作为真理,去与他人争辩,最后往往离事情的本真越来越远。

《学经》说:

圣人之书,圣人阅之,无相无字;贤人读之,谨而行之;达人观之,警而示之。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

我上初中时,很喜欢动脑举手回答问题,包括在语文课上,大家都觉得总结课文每段的意思很难,而我却能很好的给出答案。

其实,并不是我的语文有多好,而是老师叫其他同学说自己总结段落大意的答案,每个同学的回答可能多多少少有差别,我却在很认真听每一个人的回答,然后,我总能很好的把之前同学的答案总结一下,给出一个最为合适的答案。

所以,几乎每次都是回答的比较精确和完整的,老师就以为我总结课文能力很强。其实,我只是总结了同学的答案而已。

上了高中,我发现语文已经比初中的难了很多,从初中时建立起来语文课上的优越逐渐崩塌。

最大的感触是,初中时语文课上我的答案基本就是标准答案,可是到了高中,我经常答错。

开始的很长时间我很抗拒这种否定,我总试图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但是,错的就是错的,后来慢慢,我接受了这种现象,为了给当时的自己可怜的自尊心一些保护,我回答问题总是先加上“我认为”或者“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前缀。

这样即使说错了,也不会觉得自己被否定,因为潜意识里认为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并不是真理。而不加上“我个人认为”,人总会觉得自己的话就是真理,这样就把自己的期待无形中放大了。

后来,老师发现了我说话的前缀,特意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我,说话很严谨,很谦虚。

我说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我们说的话,得到的感受,反映的是自己内心的想法。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和言行,就如,“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

这是为什么呢?

言者,心之声也;心者,情之境也,神之舍也。一语出,他意有会,非圣人之本意,会意易生其妄,是为常。

其实,我们每个人理解他人、他物都会产生自己的虚妄,因为里面掺杂了自己的想法,其所发所感,都是来自内心的声音(言不由衷者除外)。

但是,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又不是机器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这很正常。

可问题是,如果我们虚妄过重,就会产生执念,形成上文所说“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

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言论变得非常方便,反而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网络上发表评论了。

因为正确的观点,总有人去诋毁,你与他相争得来的只有精力和时间的消耗费。

《道德经》说:

知我者希,则我贵者,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学经》说:

圣人身怀异宝,则素衣蔽行,不自彰其贵,不求证于物,潜而作,无失自在。


CR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