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去世,我看到了媒体人的丑陋:6年过去,秃鹫仍然没有消失

太原市私家侦探

  Hello,我是小情,咱们又见面啦

  5月22日13:07分,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举国悲痛之际,不知有多少人跟小情一样:除了哀痛,还有愤怒!

  痛的是,袁老彻底地离开了我们;

  怒的是,在袁老去世前几个小时,“袁隆平同志逝世”的消息突然出现在网络。

  短短几分钟之内,不少媒体就在没有求证的情况下,纷纷跟进报道,在各种媒体平台传播。

  噩耗突如其来又铺天盖地,不明真相的网友也被误导,迅速开启悼念模式,相关话题也直接冲上了微博热搜。

  随后,有媒体联系了袁隆平院士的秘书杨耀松,他立刻辟谣:

  官媒5月22日上午11点30分最新的辟谣原文:袁隆平秘书辟谣:袁隆平目前在医院,身体状况不太好。

  “爷爷目前身体不太好,的确是在治疗之中,我们目前在医院之中,考虑到治疗的方案,不方便透露太多。”

  网传逝世被证实是假消息后,相关媒体也都紧接着删文,并转发辟谣。而作为谣言信息源的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在11:57分发布了道歉声明,并随即删除了之前的不实报道。

  作为头部官媒,其影响力之大,传播速度之快,都是一般媒体无可比拟的,更何况“袁隆平”三个字在国人心中的分量更是重中之重。

  为了热度和流量,国之栋梁的“生死”都可在未经证实的前提下大肆传播,也难怪CGTN和一些媒体被愤怒的网友们嘲讽:吃相难看。

  但是,对于媒体平台和相关从业者们来说,这般“难看”早已不是第一次。

  “为抢首发,不择手段”的行为,已经成了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2015年,1月16日下午,在歌手姚贝娜去世不久,一篇名为《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他的死亡》的文章刷屏网络,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文章通篇对于那些等待在姚贝娜病房外,守候第一手消息的记者们,字字如刀般强烈谴责。

  尤其是开篇第一句,言辞犀利又震撼十足:

  “姚贝娜去世之前,病房外挤满了记者,他们在等,等她死。”

  与此同时,还配有记者们眼巴巴盯着姚贝娜病房的现场照片。

  在旁观者眼中,这些抢首发的记者们是什么形象呢?

  文中引用了一段姚贝娜生前所在医院医生发在朋友圈的文字。对方自称淼哥,他讲述了这样一段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实:

  手术室的对面,是ICU。晚上推着病人进手术室急诊抢救的时候,看见休息区坐着若干和平素不同表情的人,小伙伴们告诉我:这些是记者,等着报道某位名人的消息。淼哥莫名地想到了秃鹫。丑陋的外表下一个贪婪的心,毫无怜悯地盯着将要死去的猎物,就等第一时间扑上去。可悲!这个猎物可能是一个曾经翱翔蓝天的雄鹰,可能是一头笑傲丛林的雄狮,可能是一匹哺乳后代的母马,而在这一刻,他只是秃鹫眼里的一盘腐肉。真不知道为什么要打扰一位将逝的人,难道因为他的悲惨消息能吸引变态者的眼球吗?这样能让你的年终奖多一点吗?用这些钱花天酒地的时候能开心吗?……他们在等什么消息不言而喻,可病人、家属、医生的感受你们想过吗?赤裸裸的等候,让人心寒。一群被记者描述成白眼狼的医生,生更半夜推着大出血的病人急诊手术抢救,他们漠不关心。只是等着一个坚强的病人逝去的消息。这是一个笑话,这是一个现实。

  秃鹫!

  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忠实地反映社情民意的媒体和新闻记者们,曾几何时,成了秃鹫?

  成了一只:只盯着普罗大众的苦难、欢乐、生老病死的掠食者?

  2002年,香港著名男歌手罗文,因肝癌住院。沈殿霞赶往香港玛丽医院看望好友时,被门外的狗仔围堵。

  重病在床的罗文,对沈殿霞说:

  “外面的狗仔已经蹲了一个多月了,他们都等着我死。”

  而沈殿霞听后,叹了口气:“他们会不会也在等我死?”

  两句话!

  只是两句话,却道尽了当下媒体从业者所面临的一个事实:

  新闻是商品,流量是利益,热点是追求。

  一颗拥有共情能力的,有人文关怀的心早就被行业流放了。

  1997年8月31日,年仅36岁的戴安娜王妃,因遭遇车祸而不幸去世。

  至于车祸原因,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司机酒驾又超速行驶,才造成车祸惨剧。有人说,戴安娜王妃的死因是王室的谋杀。

  然而十年后,一个小报编辑公开承认:感到对悲剧负有巨大的责任。

  原来,全世界最著名的媒体编辑们都对戴妃的照片趋之若鹜。

  为了能拍到戴安娜的照片,他们跟踪她的车辆,疯狂围堵追拍。戴安娜的司机为了甩开狗仔们,只好猛踩油门,不断加速。最终惨剧发生,戴安娜与男友以及司机,全部当场毙命。

  那时现场的狗仔们,在当下会感到愧疚吗?悲哀吗?

  我想,他们不会!因为,狗仔也是记者,也是一只盯着腐肉的秃鹫。

  他们对着戴安娜的车祸现场,举起了摄像头。还独家拍摄了戴安娜临死前的表情照片用来售卖,获取利益。

  当一个人的生命成为媒体从业者们追求的热点、爆款、点击量时,不管他们的稿子写的多优秀,照片拍得多精彩,至少他们在落笔的那一瞬间,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心是冰冷的。

  得知一个名人去世,大众会是怎样的表情呢?

  是哀伤还是震惊?

  无论是何情绪,无论会发出哪种声音,都是由第一线的记者们传达给我们的。

  关注者越多,议论声越大,记者就越成功。

  不过,也并非所有记者都是那只,只求一己私欲的秃鹫。

  王克勤,曾任《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经济观察报》总编助理,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

  他就在一篇采访中说过:

  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

  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

  他说,你不是记者吗?

  我说对不起,我娘生我时,首先是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记者。

  在王克勤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位真正的记者最该具备的基本品质是什么。那就是:

  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首先是个人。

  我们希望CGTN及其从业者,以及所有媒体人,应该针对抢发不实新闻带来的后果,做认真的反思。

  为了能更早一步抓住大众视线,为了能有效抢夺有限资源,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官方媒体,在“真相未明”之时,就去传播所谓的“真相”,就不怕引起重大不良后果吗?

  也许,在某些媒体人心里,真就“首发”大于“真相”,“头条”大于“生死”。

  对于这样的人,我想送你一句《新闻编辑室》里,ton对他老板说过一句话:

  她是人,医生才能宣布她死亡,新闻不能。

  虽说现实往往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但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是何种身份。无论在什么时候,有什么目的。都请不要忘记,你首先是个人。

  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恻隐之心,我们有于心不忍。

  ——END——

  从情窦初开到垂垂老矣,我们一辈子都在跟“情”字打交道。欢迎关注@情之琐事,让我们一起聊聊感情的那些事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