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国内商品期货午盘大面积飘绿,油脂期货集体重挫,棕榈油逼近跌停,豆油、菜油纷纷大幅走弱,另外,黑色系亦走软,螺纹跌逾2%。
截至发稿,棕榈油跌7.78%,报6966元;豆油跌5.98%,报8172元。
中信建投分析认为,在本周开盘之后,我们预期油脂内盘的跌幅应小于外盘,但中期跌势是相对明朗的。植物油的下跌也将打压CBOT盘面的多头热情,对豆粕的支撑作用也是有限的。这轮价格下跌,明面上的导火索是生柴政策预期松动,但本质上是因为全球植物油需求的增长不均,导致高企的美豆油客观存在地心引力,巨大的内外价差毕竟遭遇修正,而这个过程按我们的经验多数是以外盘(高价的一方)下跌实现的,植物油明天的跌幅未必实现跌停,但大局已定。高额种植利润触发的供应端的未来增量是我们长线看空植物油的关键逻辑。此外,我们并不认为油粕比的下行会长期受益于植物油的拐点出现,生柴对植物油的需求变革是长期性的,因此未来豆粕的下跌幅度或许更大。
消息面:1、狂飙的海运费:20日大涨五成 商家担心高成本侵蚀优势
2、5月份多地工业用电量同比正增长 凸显我国大市场优势
3、前5个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37.7% 经济加速恢复向好态势持续
4、重磅会议来袭 美联储货币政策有何悬念?券商首席经济学家这样判断
展望商品后市,中金公司认为,当前大宗商品市场并非超级周期。而中短期来看,大宗商品价格轮动可能从三梯队分化转向二元分布,主要来自供需双K驱动。下半年,我们对各品种价格的相对表现排序为有色金属>农产品>能源>黑色金属>贵金属。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本轮大宗商品不存在超级周期。全球经济在疫情开始前就处于下行周期,这一轮的行情是一个补库存的过程,当受到疫情冲击时,供给跟不上需求,库存下降,属于短周期。他推测,今年年底,大宗商品或将迎来拐点。从需求方面来看,中国在本轮周期中没有明显的需求,因为我国坚持“房住不炒”政策,基建投资也低于预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刺激来拉动这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美国而言,需求也是有限的,因为疫情会有一个逐步好转的过程,供给端也会逐渐恢复。目前来看,全球疫情逐步好转,供需两端都不支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最终会回到基本面。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从历史角度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超级周期是以强供求关系为背景的。比如一站、二战后,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持续处于很高的水平。但是从目前来看,没有明显需求,中国在基础建设、房地产建设方面,未来都将保持平稳增长。从中短期来看,到今年的三、四季度,大宗商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高位徘徊。但是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供求关系会得到调整,这轮涨价会逐步消化。
任泽平分析称,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的高点应该临近了,大家可能还需要再等待一段时间,等待供求缺口缓解。分品种看,有色是国际定价,我们短期难以改变;但是钢铁受了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环保的制约,国内又有增加供给的空间,所以国内对钢价的调控是有办法的,战略的大方向是对的,注意节奏,这也是我想呼吁的。原油价格恢复到65美元一桶,这并不算高,只是从底部回到正常水平,而且原油价格长期受页岩油技术的压制。
国金策略指出,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第二轮上涨如期而至,但很有可能这是商品的最后一次普涨。我们之所以倾向于大宗商品或处在最后一轮上涨阶段,核心的原因在于后续供给端或均面临一定的压力,此外通胀压力之下央行特别是美联储政策的边际收缩同样会对商品涨价趋势造成负面冲击。具体而言,从上市公司一季报的数据来看,非金融企业资本开支增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上行,而资本开支往往领先在建工程增速3个季度左右。与此同时,正如我们此前报告《从宏观和微观数据的背离看企业资本开支》提到的,这一轮资本开支扩张周期,设备购置相对厂房仓库投资率先发力。这意味着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的时间在缩短,也就是说下半年部分行业或迎来新增产能的扩张。这对于部分大宗商品而言,供给端的扩张或减弱价格的上涨趋势。比如,未来MDI、纸浆等产品价格或面临调整压力。
深圳巨泽投资董事长马澄表示,他已经于五一节前清空了有关大宗商品的持仓。在他看来,随着全球通胀风险的上升,最迟到明年一季度,全球大宗商品将出现一波较大的调整。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